首页 > 专题 > 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 > 榜样力量 正文

“南丁格尔奖”获得者吴景华

稿件来源:共产党人 作者: 发布时间: 2021-01-19 | 打印 | 字号:TT

吴景华

  吴景华(1932—2019年),上海人,中共党员。1952年报名支援边疆建设,扎根宁夏从事护理工作48年,是宁夏护理专业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,先后被评为“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”“全国模范护士”。2001年6月,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“南丁格尔奖”。

  1952年,吴景华离开繁华的上海,毅然奔赴大西北,支援宁夏医疗事业。从那时起,她就把宁夏当作自己的家乡,把医院当作自己的家。她对上海的记忆从1952年起便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远去。那一年,聪慧、漂亮的吴景华自上海市太和高级助产医院毕业,适值抗美援朝时期,正在南市区产科医院实习的吴景华背着父亲参加了卫生员集训队,并光荣加入了共青团。不久,西北地区来上海招工,刚刚20岁的吴景华不顾家人的劝阻,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毅然登上了北上的列车。

  刚到银川没几天,吴景华就被派外出接生,这对她是个考验,因为她从没有在外接生的经验。当时,这里的老百姓都是请医生上门接生,产妇家派人给吴景华送来了交通工具——一头小毛驴。面对艰苦的生活、恶劣的环境、时时存在的危险,吴景华并没有退缩,她咬紧牙关坚持着。1953年,吴景华与宁夏日报社记者王振刚喜结连理。在远离繁华家乡的大西北,她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,扎根宁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。1958年,吴景华生完孩子刚20天,医院住进了一位大面积烧伤的患者,病情十分危重,急需B型血,但一时找不到血源。吴景华得知消息后,找到领导,挽起衣袖说:“我是B型血!”领导不同意:“胡闹,你这才刚生完孩子,还未满月,身体虚弱着呢!”但没有人能说服她,最后,吴景华的400毫升血及时输进了病人的身体。

  还是那一年,银川市麻疹流行,病房挤满了患儿和家属,吴景华忙着抢救患儿、安慰家属,连轴转了24小时。当时医疗条件落后,医疗器械奇缺,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输液治疗。吴景华因此创造了小儿科头皮针技术。此办法能否行得通?适值吴景华的女儿正在发烧,她大着胆子先在自己孩子头上做了试验。试验成功后,她立即应用于临床,解决了患儿输液的一大难题,这一实用技术也很快在宁夏推广。

  1983年,吴景华被国家民委、劳动人事部、中国科协联合评为“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”;1986年、1988年分别被当时的卫生部授予从事护理工作30年荣誉奖章和“全国模范护士”光荣称号。1992年,吴景华到了退休年龄,可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工作了40年的病房,于是她又延长工作近10年才退休。这10年,她一边在医院继续发挥余热,一边在宁夏护理学会培养护理人才,继续忙忙碌碌。

  2001年6月,69岁的吴景华获得国际护理界的最高奖——南丁格尔奖,是当年最年长的获奖者。那一年,时任国家主席、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的江泽民亲自为她颁奖。从北京领奖回来后,她受到自治区、银川市领导的接见,并获得了3万元人民币的奖励。她找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,希望用这些钱设立奖励基金,用来奖励在护理岗位上成绩优异的护士。

  2018年,86岁的吴景华获得“宁夏回族自治区60年感动宁夏人物”提名奖。

  吴景华同志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,把全部的热情和爱心奉献给了患者,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护理事业,无怨无悔。她是护士的楷模,是南丁格尔精神的体现者,她用自己踏实的工作诠释着自己的初心,用平凡和简单诠释着护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。


>>><<<
【作者】:
【来源】:共产党人